绿皮书:警惕疫情下冲击型失业转为结构型失业

观点·聚焦   2021/1/8 15:27

疫情对就业的冲击不仅仅体现在失业率数字上,更需要关注收入水平的变化

2020年4月3日,辽宁大连,当地一劳动服务公司招聘现场。

【财新网】(记者 周东旭)“疫情之下,一次性的冲击型失业正在转变为常态化的结构型失业。这需要我们提前做好准备。”1月7日,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发布的2020年《人口与劳动绿皮书》提醒,下一步,要继续千方百计保就业。

此次疫情对就业的冲击和传统的就业冲击完全不同,完全是外在的,和过去谈到的自然失业、结构性失业、周期性失业都不太一样。

绿皮书称,判断当前的就业形势是比较困难的,如果开始是一个小的冲击并且持续的时间比较短,这样的冲击应该是快速呈现“V”字形反弹趋势,很快就能够恢复。但目前来看,疫情的冲击还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而这种冲击型失业可能就会慢慢演变成结构型的失业。

“现在需要担心的是中国所受到的冲击性失业正在慢慢变成结构性失业。这种结构性失业和疫情对经济的冲击密切相关。”绿皮书预测,此次疫情过后,中国经济发展、结构转变都会经历比较大的阵痛,就业结构也会有明显的变化。

绿皮书分析,在疫情防控常态化之下,消费需求和贸易需求快速变化,投资结构和产业结构也随之快速变化。一些过去看不到、摸不清的投资方向,突然变得明确起来。这意味着,就业格局不可避免地发生了结构性变化,而且很多的变化在可预见的将来是持续的、不可逆的。

绿皮书进一步分析,在常态化防控的形势下,国民经济结构随之发生明显的变化,劳动密集型产业、出口密集型产业和接触性服务业的就业恢复缓慢,食品行业、通信设备和电子设备行业的就业持续增加,但增加的规模还不足以抵消失业的规模。经济恢复最快行业并不是先前失业最多的行业,这意味着失业的性质正从冲击型失业转变为结构型失业。

疫情造成冲击型失业,餐饮、旅游、文化娱乐、交运、教育培训业需求下降明显。不过,随着防疫形势好转,企业生产经营逐步恢复,2020年6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7%。绿皮书分析,仅仅从数字来看,疫情对就业影响不是特别大,失业率同比增加了不到1个百分点。但真实的就业形势远远比数字体现得要严峻得多。

失业率不能反映失业情况的原因,绿皮书归纳为:

第一,中国国家的基本体制和基本国情决定了显性失业率不会特别高。春节后,大批农民工暂时退出工作岗位。就统计数据而言,就业受疫情影响最大的群体是农民工群体,而农民工群体在失业统计时很难被统计到数据中。

第二,受疫情影响,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突出,招聘用工需求下降,一些个体工商户和小微企业疫后恢复较慢,吸纳就业受到一定影响。大学生等重点群体就业压力仍大。随着高校毕业生集中进入劳动力市场,大学生失业率可能继续上升。

第三,疫情对就业的冲击不仅仅体现在失业率数字上,失业率仅仅是观察就业形势的一个指标,更需要关注收入水平的变化。虽然收入水平的变化统计数字很难反映,但能明显感觉到疫情对老百姓收入的影响非常大。

“虽然显性失业规模不大且较为稳定,但还要警惕隐性失业的风险。”绿皮书称,隐性失业主要是失业风险相对较高的灵活就业者、农民工。

从收入实际增长率来看,绿皮书表示,新冠疫情对中低收入居民的影响更为明显。中低收入居民的就业以私营企业、自雇农业和个体经济为主,容易受到疫情冲击。

为此,绿皮书建议,疫情冲击带来的结构型失业问题应该引起重视。结构性失业问题的解决是一个长期问题,需要思考如何才能让劳动者素质、技能以及大学教育、职业技能教育、培训教育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应对结构型失业应该是一个长期的战略问题。从长期来看要解决就业问题,必须要将其同中国经济的长期发展密切联系起来。■

责任编辑:张帆 | 版面编辑:刘潇